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关于对大姚县饲草产业发展的思考


  大姚县开展人工草地建设始于上世纪80 年代,以赵家店镇、昙华乡的山坡地种植白三叶形成传统。90 年代后期引进一年生多花黑麦草、努梅克斯、黄竹草等多个牧草品种。其中,一年生多花黑麦草推广较为成功,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近年来,大姚县在12 个乡镇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相关政策,通过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南方草地建设、中央财政扶持现代肉牛产业发展、退耕还草以及粮改饲等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以多年生紫花苜宿的推广种植为主,人工草地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因受水利、技术、规划等因素影响,大姚县存在人工牧草种植效益低下,饲草产业发展缓慢的情况。对此,笔者对该县饲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饲草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截至目前,大姚县有各类宜牧天然草原面积290.65 万亩,承包到户草场面积223.586 万亩,承包到联户草场面积67.064 万亩,禁牧面积37.66 万亩,草畜平衡面积252.99 万亩2020 年全县累计建设饲草地1.441 万亩,退耕还草1.4 万亩,每亩饲草地平均产草量2567 千克,每亩退耕还草地产草量628 千克;肉牛存栏7.17 万头,出栏2.19 万头,牛肉产量0.28 万吨,肉羊存栏28.82万只,出栏19.54 万只,羊肉产量0.33 万吨。通过不懈努力,饲草业已发展成为全县最具发展基础、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工牧草种植暨种草养畜的宣传、组织、发动工作滞后,部分农民群众的种草养畜意识淡薄、观念落后,对人工牧草种植暨种草养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缺乏人工牧草种植以及草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区划及计划,人工牧草种植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缺乏长远性、系统性、科学性。

 (三)人工牧草种植以及发展草产业的技术缺乏,对县、乡畜牧科技人员以及种草养畜大户的人工牧草种植与开发利用技术培训工作滞后,需切实加强草产业发展技术的相关培训工作。

 (四)人工牧草种植普遍存在着水利设施建设之后,缺乏必要的、必须的人工牧草种植水源及灌溉条件,导致人工牧草种植失败或种植效益低下。

  

三、关于对饲草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深入调查普查,摸清底数

  大姚县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草原草包经营工作期间,虽然基本上摸清了草原底数,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天然草原现状以及可用于种植人工牧草的土地资源情况不清的根本性问题。为此,必须从全县的角度出发,制定统一的草原及草产业发展资源调查、普查时间、方法、步骤、目标、任务、措施等方案,深入开展相关调查、普查,进一步摸清草原现状以及可用于种植人工牧草的土地资源情况,摸清草产业发展现状底数。

 (二)因地制宜,做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

  在开展草产业调查、普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及草食畜发展目标相适应、相统一、相一致的草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区划以及年度计划,为草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奠定草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                      

 (三)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以实施中央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政策(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为契机,以加快草食畜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广大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牛羊生产大户、牛羊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从牛羊品种改良、圈舍改造、人工种草、青贮玉米种植、青贮氨化窖和储草棚建设等科技措施为突破口进行财政资金扶持,切实加大对草产业发展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

 (四)大力推广青贮玉米种植。

  由于青贮玉米可作为粮食作物,也可作为饲草作物,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前提下,在金碧、龙街、新街、石羊、赵家店、三岔河等乡镇大力推广青贮玉米种植发展饲草产业。